最愛的二人
是敬佩
是無比的
崇拜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一人
Helen Adams Keller + Anne Sullivan
小時候第一本看的人物傳記是海倫·凱勒,對那時的我帶來震撼的感覺,自此之後便知道自己感情豐富。第一本看到心痛,看到感到,看到流淚的一本書,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關於她----海倫·凱勒的一生。
而且在我以後的日子,我非常鄙視那些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,不論是手腳健全或是身體上有缺憾的,凡不珍愛生命的都為我所鄙視不齒,絕不能在我這裡取得丁點兒的同情。
因為海倫·凱勒的一生是多麼的實在,豐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海倫·亞當斯·凱勒(Helen Adams Keller,1880年6月27日-1968年6月1日),美國殘障教育家。她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及失聰。後來藉着她的導師安·蘇利文(Anne Sullivan)的努力,老師時常在她手上寫單字,同時讓海倫感覺什麼物品是什麼,用愛去引導她,並找到其他專家幫她學會發音,讓她慢慢學會流暢的表達,海倫才開始與其他人溝通並接受教育。海倫·凱勒畢業於哈佛大學。
資料 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hk/%E6%B5%B7%E5%80%AB%C2%B7%E5%87%B1%E5%8B%92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二人
Mother Teresa
對德蘭修女的認識亦是始於一本關於她的人物傳記,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周遭的人的心,甚至改變世界。她的無私、無畏,以至她那不分階級、不分國界、不分人種,廣博的愛是應刻記人心,訴之於筆墨圖像影音,流傳於世,謹記如何做一個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真福德蕾莎修女,(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,1910年8月27日-1997年9月5日,中國大陸譯作德蕾莎修女,港澳譯作德蘭修女,又譯作德肋撒修女、泰瑞莎修女),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,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,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。2003年10月,教宗若望·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。德蕾莎修女也有「加爾各答的天使」的美譽。
小故事
有一天,德蕾莎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,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,倒在路上,像是死了一般。德蕾莎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:破布裹著腳,爬滿了螞蟻,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,殘留著血跡,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。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,似乎還有一口氣,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,驅走螞蟻,擦去血跡和蛆蟲。德蕾莎心想,如果任她躺在那裏,必死無疑。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,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。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,但醫師在德蕾莎修女的再三懇求下,便替老婦人醫理,然後對德蕾莎修女說:「必須暫時住院,等脫離危險期後,再需找個地方靜養。」德蕾莎修女把病人托給醫院後,立即到市公所上保健課,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。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,他仔細聽完德蕾莎修女的請求後,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,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。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,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,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,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,給他們休息的地方,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,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,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平息了。
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,不到一天的時間,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。其中有個老人,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,臨死前,他拉著德蕾莎的手,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:「我一生活得像條狗,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,謝謝了。」
光靠德蕾莎修女及修女們的工作,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.,但德蕾莎修女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,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、生病或飢餓,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,即使死去,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,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